今天,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第十一個節(jié)氣——小暑?!靶∈畲笫?,上蒸下煮”,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已經到來了。盛夏陽熱下降,“濕熱交蒸”到達頂點。暑濕之邪極易在人體肌膚腠理開泄之際,乘虛由外入內,損傷陽氣,引發(fā)中暑、心腦血管疾病及腸道傳染病等。故7月暑氣逼人之時,養(yǎng)生應以清熱避暑祛濕為重。
小暑養(yǎng)生有4避
1.避暑
7月暑熱之氣盛行,若侵入人體可能引發(fā)中暑,出現(xiàn)高熱、煩躁、頭暈、頭痛、胃口不佳,甚至神志昏迷、血壓下降等。此時節(jié)如進行戶外活動應避免太陽直接照射,做好防曬,少量多次補水,否則容易灼傷皮膚、導致中暑。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段,應盡量減少外出。
2.避寒
夏季防寒同樣重要。如貪涼飲冷無度,傷害脾胃,就會導致疾病。許多愛美女性在空調房內穿著露臍、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,也容易造成風寒邪氣侵襲。夜間休息時,留心室溫不可過低,盡量選取質地輕薄、柔軟的臥具,做好腹部的保暖。
3.避濕
夏季暑濕較盛,淋雨、涉水、久處濕地容易被濕邪侵襲。應保持居住環(huán)境干燥通風,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擦干身體、更換衣服。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內長時間浸泡、洗浴。
4.避風
現(xiàn)代人們不管是家里還是商場、辦公室,都冷氣充足,空調、電扇必備。俗話說“夏夜避風如避箭”,《攝生消息論》也說:“不得于星月下露臥,兼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,一時雖快,風入腠里,其患最深?!彼X時應避免著涼,不在風扇、空調出風口睡眠,不睡地板。否則,輕者傷風、腹瀉、骨關節(jié)疼痛,重者甚至面癱。
小暑飲食有4吃
1.吃面
小暑酷熱難耐,為什么還吃令人淌汗的熱湯面呢?《荊楚歲時記》載:“六月伏日進湯餅,名為辟惡?!惫艜r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,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,而“以熱制熱”法一向是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(yǎng)生良方。此時節(jié)新麥方熟,吃上兩碗新小麥做成的湯面,淋漓地出一身汗,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。且傳統(tǒng)醫(yī)學認為,小麥味甘,性涼,有養(yǎng)心安神,益氣除熱,除煩止渴,和五臟,調經絡,利小便之功效。
2.飲羊肉湯
羊肉鮮嫩,味甘性溫,《本草綱目》載,羊肉“暖中補虛,補中益氣,開胃健力,益腎氣”,是助元陽、補精血、益勞損之佳品。
中醫(yī)學認為,夏天吃羊肉,可以除濕氣、避寒冷、暖胃生津、保護胃腸,這與《黃帝內經》所載“圣人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的觀點是相契合的。
3.黃瓜茄子來解暑
“六月熱得哭,黃瓜茄子來解暑。”涼拌黃瓜、茄子是川人小暑時節(jié)的最愛。黃瓜氣味甘寒,能清熱利水,有解毒消腫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茄子味甘、性寒、無毒。主治寒熱、五臟勞損及瘟病。吃茄子可散血止痛,去痢利尿,消腫寬腸?!夺t(yī)林纂要》亦稱茄子“寬中、散血、止瀉”。
4.常吃藕和綠豆芽
“小暑吃藕精神旺。”蓮藕脆而微甜,可生食也可做菜。藕粉能消食止瀉,開胃清熱,滋補養(yǎng)性,預防內出血,在清咸豐年間還被欽定為御膳貢品;生藕具有清熱生津、涼血散瘀、補脾開胃的功效;熟藕能益胃健脾、養(yǎng)血補益、生肌止瀉。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和幫助睡眠的作用。
“吃了綠豆芽,再熱都不怕?!本G豆芽性涼味甘,不僅能清暑熱、通經脈、解諸毒,還能補腎、利尿、消腫、滋陰壯陽,調五臟、美肌膚、利濕熱,適用于濕熱郁滯、食少體倦、熱病煩渴、大便秘結、小便不利、目赤腫痛、口鼻生瘡等患者。
小暑運動防中暑
在小暑高溫天氣中,人體本身的熱量消耗就很大,如果在高溫下活動,更易引起中暑,所以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時運動。
關于運動方式,國醫(yī)大師陳可冀推薦了游泳和走步,他認為游泳是全身運動,是健身的好措施,非常適合在夏天進行,不僅能鍛煉身體、防暑消夏,還能增強呼吸系統(tǒng)、心血管系統(tǒng)功能。走步是老年人最適宜的體力活動,有時間就堅持,可以驅走疲乏。每周3~4次,每次30~40分鐘最合適。
也可在家中做瑜伽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運動。
小暑養(yǎng)心護陽有3法
1.按摩穴位
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。位于腕橫紋尺側端,尺側腕屈肌腱的凹陷處。在腕關節(jié)的掌側,小指末端延伸可摸到一突起圓骨,該圓骨下方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。神門可瀉火除煩,寧心安神,是治療心受邪擾的重要穴位。
操作方法:用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、脹、微痛的感覺。每天早晚、左右腕各掐按1~3分鐘,先左后右。
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。位于掌心橫紋中,第2、3掌骨中間。握拳,中指尖下是穴。按壓有酸痛感。勞宮穴可清心泄熱,是治療中暑、心痛煩悶的要穴。
操作方法: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,至有酸脹或微痛的感覺。每天早晚、左右手各掐按1~3分鐘,先左后右。
2.養(yǎng)生“呵”字功
操作方法:開始練習時,雙腳分開站立,與肩同寬。兩膝微屈,頭正頸直,含胸收腹,直腰拔背。兩手臂自然下垂,兩腋虛空,肘微屈,兩手掌輕靠于大腿外側。全身放松,兩眼微開,平視前方。身體虛弱者,也可采用坐位。練功時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:用鼻自然吸氣;用口呼氣,呼氣時收腹、提肛,人體重心略向后移,腳跟著力,足趾輕微點地,輕輕發(fā)出“呵”聲。
功效:可補中益氣、生津止汗、養(yǎng)心寧神,適合出汗過多、失眠健忘、煩躁者。
3.艾灸除心煩
選穴:脾俞穴、腕骨穴。
脾俞穴在背部,第1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,具有調補脾氣的功效。腕骨穴在腕后內側,第5掌骨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凹陷中。
操作方法:將點燃的艾條置于離皮膚2~3厘米處,進行熏灸。每個穴位灸10~15分鐘,1周灸2~3次。
功效:可固護陽氣,健脾、清心、除煩。
小暑小貼士
陽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,更是活力的源泉。小暑節(jié)氣,應保持睡眠充足、避免熬夜,飲食清淡、不過貪涼,適當鍛煉、避免大汗,心情愉悅、心態(tài)平和,切忌因生活的無節(jié)制而耗傷陽氣。
(綜合自中國中醫(yī)藥報、養(yǎng)生中國微信公眾號等)
責任編輯:任全慧